26 5月, 2013

對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一些觀察與期待



文化部自去年5月20日成立以來,首任部長龍應台即對「藝術銀行」展現高度興趣,更有積極行動。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已責成轄下的國立台灣美術館,迅速展開業務—今年度的開辦費訂為7,000萬元,並已於3月25日開始執行。這樣的效率放送,相信藝術界多數人士都願予肯定,且樂觀其成。

文化部成立「藝術銀行」的勇氣固然可佳,但倉促上市,同樣引來不少專業人士的疑慮—連我也很難不有困惑。眼前,我所讀到的官方說法,譬如多數傳媒所披露的龍部長的言談,有很大的比例都強調「藝術品租賃」業務,彷彿「銀行」是專為搞「租賃」而設立。反諷的是,「藝術銀行」儘管掛牌,實際卻無任何可供租賃的「藝術品」,而必須利用開辦費先徵集一批之後,才有可用的籌碼。這樣的實踐邏輯,不無操之過急或本末倒置之嫌。


既然命名為「銀行」,應當就是為了貨幣的儲存與流通而設,當然也必須思考未來可能的交易或兌換價值。而「藝術銀行」的基本貨幣,理所當然就是「藝術品」了。至於「藝術品租賃」,如果從銀行業務的邏輯加以理解,其實就等同於「借貸」的概念,前提是銀行必須有充足的貨幣資源。就以目前執行「藝術銀行」業務的國美館的規畫來看,他們希望以開辦費的一半,亦即3,500萬元的經費,購入「平均價位在10萬元左右」的藝術作品,約200件的數量。根據國美館和龍部長對外的說法,現階段主要鎖定「有潛力但未成名的藝術家作品」;同時,他們也強調,徵求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不限年紀、創作媒材技法與題材」。以這樣的參數研判,大致難脫以在校的研究生,或是剛出道,有志走向專職創作的年青藝術家,作為主要的蒐購對象。據了解,在徵件的同時,國美館預定採取「敦聘知名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學者等9至11人,組成採購評選委員。」就此做法來看,與台灣官方美術館常態的典藏評選委員會結構,幾乎大同小異。

龍應台部長樂觀的期待是,藝術銀行名下所買的藝術家作品,能夠「出租給海外辦事單位、公部門、私人企業等,所賺取的租金再回歸支付藝術銀行運作成本。」國美館的黃才郎館長更是明確指出,藝術銀行現階段的租賃對象,以「大使館」和「公部門辦公室」為主要標的。可以揣測的是,以他們目前的規畫和做法,應該也只能期待透過中央政府以發佈行政命令或鼓勵各部協調的方式,建議公部門各單位盡可能配合文化部對藝術銀行的願想,以促進「志願租賃」。若是如此,其結果和成效很難預估,也亟待觀察。


有必要強調的是,「藝術銀行」值此建立之初,就要立刻進行「藝術品租賃」的業務,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服務」性質的項目。具體而言,藝術銀行對於有意願租賃作品的單位及其空間,有義務提供專業上的分析、建議與諮詢,包括主題的設定與配合,作品連同空間的規畫與施作,乃至於展品的保險、運輸、安裝、佈撤,甚至燈光的設計等等—無一不涉及專業的策展規畫與行政動員。如此,對於國美館內部絕大多數早已公務員化或官僚行政心態嚴重的館員而言,這一新的架構,尤其務求以「服務」為導向的業務內容,無疑就是一項莫大的挑戰。話說回來,若以國美館現行的策略來看,藝術銀行除了是在國美館外另闢基地,未來需求核心或專業成員時,恐怕也只能仰賴外來一批懂得服務,也願意付出的新鮮活血了。


「服務」作為藝術銀行的核心價值之一,伴隨「藝術品租賃」所帶來的「專業收費」,也理應成為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較令人質疑與詬病的是,官方在國家現行僵化的會計與審計制度下,別說是協助藝術銀行設計出一套良好的收費制度,只怕臨了還可能逆向懷疑、防堵,甚至阻撓藝術銀行的「服務」本質。尤其重要的是,公部門在面對同屬官方的藝術銀行時,是否可能在「藝術品租賃」這個項目上,建立起具有「制度典範」意義的委託,同時還能具體落實委託者付費的服務曁交易關係?不僅如此,未來若真有民間企業尋求「藝術品租賃」的規畫與服務時,定位為官方行政單位的藝術銀行,是否可以無虞且無痛地收取應得的「服務費」?而且,這些費用還能確實回饋成為藝術銀行強化自身專業之用?這些都是眼前亟需確認、釐清與迫切規畫的議題。



轉自《典藏今藝術》2013年5月號  【文/王嘉驥】


09 5月, 2013

普普大師畫中國山水 驚艷英倫


美國普普藝術家李奇登斯坦在1960年代以模仿漫畫書的獨特畫風成名,他在1997年過世前醉心中國山水畫,模仿宋朝水墨畫,多幅「李式風格」的中國畫在倫敦展出,令參觀者驚艷。

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正在舉行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回顧展,號稱是20年來最完整的李奇登斯坦作品特展,展出120多件最經典的畫作和雕塑作品。

特展策展人坎德拉(Iria Candela)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李奇登斯坦最為人熟知的畫作莫過於1960年代模仿漫畫書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1966年泰特現代美術館收藏他在1963年所畫的Whaam,這幅畫成為參觀者到泰特現代美術館必看的畫,為了讓參觀者對這位普普藝術大師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將他同系列的作品作完整呈現。

這些如同漫畫書裡的格畫人物,再加上主角的獨白,是李奇登斯坦最被人熟稔的創作,泰德現代美術館將這些作品安排在主題為「戰爭與愛情」的展覽室內,這些經典作品現在廣被全球各美術館典藏,能同時看到系列作品十分難得。

坎德拉說,李奇登斯坦成名後仍不斷追求突破,在之後的40年裡風格求變,他嘗試抽象,融入現代畫大師畢卡索、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人的畫風,並有不少幅巨型裸女畫。

1960年代李奇登斯坦曾創作現代風景畫,1995年他再重回風景畫,但隨著他研讀藝術史,醉心於中國的繪畫,他特別鍾愛宋朝的簡單但饒富意境的山水畫,他以註冊商標點狀及獨特技法重新詮釋中國山水畫。

在其中一幅名為「山水與哲人」1996年創作的作品,李奇登斯坦以多達15種不同大小的點,呈現老樹參天、群巒相疊,哲人獨自在山中凝望的空渺意境,以普普手法展現中國山水畫意境,令人拍案。

坎德拉表示,李奇登斯坦生前不曾造訪過中國,也沒有到博物館看過中國山水畫,只有在研讀藝術史時,從照片中找出自己最愛的作品再加以臨摹,創作了20多幅的中國山水畫,直到他1997年突然過世,畫中的意境十分美好有創意,令人心生嚮往,參觀者都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