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啟蒙
還記得以前最期待上美術課了!用紙黏土捏小動物、做卡片送媽媽、畫水彩、塗蠟筆……,只是很單純地把周遭事物的觀察、好奇心放進藝術,任何藝術創作都能吸引著我的目光,所以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說,藝術便是紀載了眼中全部的世界。
長大後開始接觸畫作、音樂、電影,漸漸從直觀地感受藝術美,到深入探討背後意義、創作背景、市場等等,欣賞藝術不再單一,也潛移默化地結合生活經驗,用自己的語彙去解讀我所知道的藝術。
梵谷《星空》 |
到藝術面面觀
以荷蘭畫家梵谷來說,獨特的漩渦畫風和大膽的用色,讓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持續地捲起一陣又一陣的藝術熱,就連悲慘人生也被廣受討論。不過有趣的是,同一幅《星空》在不同人眼裡看到的是不同面向,有人喜歡漩渦裡的神祕感、有人被鮮豔的色彩所衝擊;除了直接感受畫作,在不同行業也對《星空》有不同的詮釋:音樂《Starry Starry Night》唱出夜晚的清幽;電影《梵谷傳》演出梵谷創作的孤獨。十個人可以演繹出二十種版本,正是藝術奇妙之處,藝術豐富了人的心靈,人們為藝術品增添了價值。
我們常是套入自己的心路歷程去看藝術品,以藝術家的創作概念為基底,投射私人情感,發展獨一無二的版本,在藝術中理出頭緒或尋得慰藉。
我所知道的「藝術」
人們總是覺得「藝術」的意義很偉大、高不可攀,從藝術品表面肌理透徹歷史的長河,看出一個時代流變,例如歐洲十八世紀浪漫唯美的的洛可可畫風,預言貴族必將邁向衰敗;普普藝術暗示著美國大眾文化當道的時代來臨等等。但若以狹義的角度探討,每一件藝術作品不正是畫家反覆咀嚼了大環境與自身經歷,成就的一種很個人的創作?
在我認為,那些高掛在美術館裡的名畫其實並非遙不可及,如同在夜空中閃爍的繁星,看似遙遠,但只要抬頭望,不管是誰、在哪,它們永遠耐心地傾聽人們內心的聲音,給予回饋。給自己與「藝術」一個私密的空間吧!從小時候隨處可及的塗鴉到長大後欣賞的藝術品,在這一來一往間自我檢視,漸漸整理出了屬於自己的成長脈絡,我想這正是藝術對我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