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被著名策展人顧振清描述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遭遇黑色星期天”,一時間,大家又回過頭來審視這場10月7日晚間專場的拍賣情
況:153件作品拍出111件,收穫1.17億港元,最後這個數字較之以往大打折扣;加之明星藝術家作品大面積流拍、成交作品的“白菜價”,“當代亞洲藝
術”專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坍塌的表現。 作為拍賣界巨頭,一向有“造星”之說的蘇富比,在沒有任何驚喜的狀態下黯然落槌,似乎不太像它的風格。 這麼多年的資本“血拼”所架構的市場模式,在資本轉身之後崩盤了? 曾經炙手可熱的“中國符號”是就此落幕了?
資本離場 藏家缺席
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離不開資本的扶持,當年天價托起的市場巨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隨之,魚龍混雜的當代藝術隨著大潮雞犬升天,藝術市場的泡沫在資本的鼓吹下慢慢變大。 而當金融環境不景氣的時候,市場的泡沫開始受到擠壓,能夠經得住考驗的少之又少。 “的確,蘇富比這次當代藝術專場拍瞎了”,保利老總趙旭在微博上如此評價。
顧振清亦告訴99藝術網,香港蘇富比秋拍“當代亞洲藝術部分”幾近冰點,“主要表現在拍賣成績不理想,總成交額很低,成交的作品價位也是很低,不少好作品流標,可以看出這次拍賣是近幾年的一個谷底。”
“知冷暖”的藝術與“沒有人情味兒”的資本一開始就是對立的,在共謀的過程中似乎只為“各取所需”,當資本反向的時候,走得也是毅然決然。 近年歐債危機顯然影響了老外的購買力,顧振清就現場的情況分析:“雖然有個別作品好像老外有舉過牌,但是明顯看出來不起勁。有點奇怪的是,現場也沒有看到多少印尼和台灣藏家,以前蠻多的,這次特少見,這次整個感覺是說客戶出席沒有以往踴躍。”
著
名藝術經紀人李蘇橋對這次蘇富比秋拍中國當代藝術的表現同樣給出了“差評”,在他看來,這次拍得不好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蘇富比拍賣選擇的時機
就是生不逢時,正好趕上整個中國經濟下滑;二、藝術品進口關稅的案子還沒有完全了結;三、國內收藏機構、個人審美的趣味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當代藝術崩盤了?
本次蘇富比秋拍上,張曉剛的8件作品中,《天安門,1號》以2082萬港幣成交,拔得頭籌,而作品《兄弟》、《紅嬰》、《里和外5號》遭遇流拍。 同
一專場中,劉煒上拍六幅,三幅易主,其於1992年創作的《革命家庭系列:晚宴》,以1746萬港幣成交,創下了這位藝術家的拍賣新紀錄;方力鈞共有4件
作品上拍,全部易手,其中《2001.2.1》以290萬被譚國斌競得;岳敏君8幅作品,6幅落槌;楊少斌五件上拍,僅《三代》落槌。 且“當代亞洲藝術”中大多數作品多以底價落槌,王慶鬆的攝影作品《新女性》 以47,500港元成交, 而王慶鬆的攝影作品通常是在15萬左右成交。
以往,當今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當代版塊中,後89藝術家的作品無疑是相關專場的壓軸之作,然而,這次拍賣下來,這種觀念似乎要有所轉變了。 這個市場火了8年了,大多數代表性作品已易手,尚需時間沉澱,新的作品又難以挖掘,同時還伴隨著投資客濃重的觀望情緒。 此外,新的消費群體逐漸興起,市場急需“換血”,如果老是翻來覆去“炒冷飯”,買家未免會反感,用顧振清的話來說,即“九十年代開始走紅國際、並在2005年後成為市場寵兒的貼有中國標籤的當代藝術基本上已經讓大家倒胃口了”。
種種跡像似乎均在證實以後89那些帶有政治符號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急速下滑,隨之而來的是各種“置身事外”的隔岸觀火、冷嘲熱諷與“落井下石”,當代藝術的崛起離不開資本,當資本抽身的時候,當代藝術真的崩盤了嗎?
“從08年金融危機之後,當代藝術經歷了不同板塊的互動,那時,整個當代藝術市場本身出現了一些危機,經過了底盤的盤整。所謂的崩盤意味著沒有底了,實際
上當代藝術還是有底的。今天依然有一些非常重要藝術家的作品是大家在追逐的,依然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是大家會不惜重金去購買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談不上崩
盤,按照股票的術語來講只能說是在底部盤整”,李蘇橋說道。
在李蘇橋看來,價格永遠反映的是兩件事情,一是需求;二個是看市場有沒有流動性的資本支持這個價格。 今天市場流動性的資金非常有限,不管是企業還是機構都處於流動性資金吃緊的狀態,所以當代藝術比較難不作為整體市場的一個反映,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中國符號”還有戲否?
在今天拍賣市場上滯留的作品,在今後的市場上能否有出彩的表現? 還能重新站起來嗎? 顧
振清的觀點是“大家對2000年以後的藝術家會重新打量,不會只是迷戀九十年代成功的藝術家。雖然幾年前,國內開始在當代藝術上激起一種投機和投資了風
潮,到了2012年大家都冷靜下來了,冷靜下來是一個很好的盤整期,大家對標籤式的、符號式的、非常淺薄的、沒有內涵的繪畫會感覺到枯燥。所以藝術市場會
開始重新的梳理和盤整。”
這
些留下來的作品在將來是否還能獲得天價,李蘇橋說:“完全取決於能不能形成新的需求,取決於在新的需求之後有沒有足夠的流動性資金跟得上。今天來判斷需
求、未來流動性如何,這都有點兒偏早,但在一兩年之內確實還看不到非常強的對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需求。同時,也對中國的經濟本身充滿這種擔憂,在這樣的前提
下,我們當然無法期望中國當代藝術能夠獨樹一幟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市場的反映和回報。”
李蘇橋認為,有足夠流動性資金的時候就會形成好的市場,反之,只有作品具有稀缺性的時候才可能在一個小的資本盤面範圍之內或者是個別藝術品需求上形成交易。
結語
10月7日,本場拍賣結束之後,香港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表示:“今晚之拍賣結果證明市場正進入成熟階段。”筆者認為,話裡的“成熟”主要體現在兩點上:現場沒有出現所謂的“救市現象”,沒有春拍上如賈藹力般的“孤立事件”。 另外,從香港蘇富比秋拍特別策劃的“中國抽象藝術單元”及“香港藝術單元”可見,他們開始致力於開拓新的市場。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未來會怎樣? 樂觀地期待落潮後的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