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6月, 2013

醃筍工成畫家 柳依蘭盛艷開花

 高雄左營有位特立獨行的畫家柳依蘭,白天是醃筍工,下工則搖身一變成了以畫筆追尋自我的創作者。紀錄片青年導演盧彥中以《南島盛艷之花》記錄柳依蘭的創作歷程。





     外柔內悍 自畫像頗大氣

     柳依蘭熱衷畫自畫像,在《南島盛艷之花》中,便以她創作ㄧ幅高兩公尺的巨幅自畫像為開始。她的自畫像頗有氣勢,與秀氣嬌小外表反差甚大。她說:「外界看我是柔順的女性,但我其實有個強悍的內在。」

     四十七歲的柳依蘭,畢業於左營國中,五歲時母親離家,十二歲父親驟逝。失親又貧困的她,只得到對街筍絲工廠打童工養活自己,後來嫁給了筍絲工廠老闆的兒子,不到十八歲便養兒育女。








     失親貧困 學畫找到意義

     她不甘於自己的ㄧ生只在市場當醃筍工,十五年前到學者蔣勳的畫室習畫,她很快在繪畫世界找到「存在的意義」。

     柳依蘭不斷畫自畫像,藉著不斷檢視自己,重新回首過往傷口。像是始終無法放下的喪父之痛,讓她畫出《生命之曲》中三個側身的自畫像與骷顱頭。《熬成婆》讓即將成為婆婆的自己,回首自己多年媳婦熬成婆心境轉折。《致命的吸引力:原來我們是那麼甘願被禁錮》,描繪丈夫在她頸間戴上巨大鎖鏈,但柳依蘭表示,這是「人生充滿甜蜜的負荷」。






     丈夫力挺 逢人讚她偶像

     結縭卅年,柳依蘭丈夫黃基材始終情義相挺。黃基材逢人就誇:「她是我的偶像,偶像啦!」

     柳依蘭國小六年級就到黃基材家中工廠上班,每天凌晨就早起工作。負責切筍的黃基材總偏心地把比較好處理的筍乾讓柳依蘭去剝,讓她多賺點零用錢。

     黃基材表示,他與柳依蘭一同上蔣勳的課,一同在精神上成長,「我欣賞她的專注力,那種一投入到畫中世界就忘我的精神。」



     我就是我 努力終獲肯定

     近年柳依蘭的努力逐漸受到肯定。二○○八年起,柳依蘭陸續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韓國慶南道立美術館的聯展,也在在高美館舉行個展「我就是我」。六月廿二日開展的「蒙娜麗莎當代計畫」展出,包括柳依蘭在內的十九位台灣藝術家參與,將於高美館、故宮展出。

05 6月, 2013

公共藝術看膩? 最老17歲 捷運族促更新

在台北通勤幾乎離不開捷運,忙碌的移動過程中,你是否曾注意到隱身一旁的公共藝術?北市捷運局在許多車站設置公共藝術作品,但有部分因年代久遠、最老的已有十七歲,甚至有的作品易損壞,有民眾建議負責維護的捷運公司,是否能更換部分作品,讓通勤族「耳目一新」!捷運公司則對此討論,是否研擬公共藝術作品退場機制。
捷運工程局從八十年起因捷運線興建,開始推動公共藝術,從公開徵選、邀件、委託藝術家設計等各種方式挑選作品,希望能拉近民眾與藝術間的距離。從淡水線、新店線、板南線一路到去年的新莊、蘆洲線通車後,公共藝術作品數量也陸續增加到卅八個。
但最近有民眾發現,部分作品似乎「傷得很嚴重」,老是被修復工程的施工圍籬圍起,實在難看;也有人說,作品一直都沒更新,民眾每天在捷運站來來去去,時間一久,對這些作品就慢慢「無感」了。



小碧潭站《幸福知道》 維修中
以小碧潭站的作品《幸福知道》為例,它是由四個物件所組成,包括雕塑、座椅、玻璃護欄和偌大的木製平台,這件作品曾獲文建會第一屆公共藝術獎的「最佳興辦單位獎」及「最佳策劃獎」;但戶外的木製平台和金屬建物有多處損壞,目前正在維修中,附近居民說,以前常到平台上賞風景、聊天,但現在看到它老舊後,慢慢地也不太上去了。




古亭站《邂逅》掛天花板難清
藝術作品的保養也是一門大學問,例如古亭站的《邂逅》,由樹脂打造並噴上防火漆製成,懸吊在天花板上,維修人員必須在列車收班後、搭特高梯子才能擦拭,捷運公司人員私下透露,這是最難清理的作品。




公館站《偷窺》保養不容易
公館站的《偷窺》由站內的閉路攝影機投像在站外液晶螢幕上,行人可「窺見」站內的景象,是國內少見的互動式作品,但因有攝影機和螢幕,保養時也較麻煩;最貴的作品在忠孝敦化站的《樹河》,因體積大,清理時相當費工夫。




市政府站《成長》造型奇特
由於公共藝術作品多、部分攝影機作品難維修、年代最久的是雙連站的《雙連‧行遠》完成於八十五年,每天進出該站的民眾「早就看膩了」;市政府站的《成長》因造型奇特,曾讓許多民眾好奇「 這到底想表達什麼?」因此「是否更換作品」及「退場機制」的聲音也慢慢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