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1月, 2013

「別盲目模仿」


在2013年1月5日,朱銘、林懷民、林惺嶽三位藝術家,在朱銘美術館舉辦「大師對談—全球化下的台灣藝術」座談會,吸引不少藝術相關學系的碩、博士生前來聆聽。

  
不少台灣的大學生無法學以致用,對此雕塑大師朱銘認為,當今大學生不知自己追求的是什麼,盲目模仿、抄襲國外事物,使得台灣社會缺少創新的競爭力。他更直言:「經濟好不好無關學習」,大學生不應該把22K、社會經濟好壞當成創作的條件或原罪,作為妨礙學習的阻力。

     
朱銘說,他的雕塑作品為何能打進國際?主因是作品吸收了古今東方藝術養分而成,一幅雕塑背後包含了油畫、詩句、散文等,並非僅是「雕塑」而已,這點即是作品能受到國際藝術界青睞的原因。當被問到許多大學生因22K起薪煩惱,甚至許多藝術學系學生「學非以致用」,朱銘說:「我知道這樣子講會被人罵個半死,但實際上很多大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當然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能做出什麼。」

朱銘認為,藝術系的學生會去擔心社會經濟好壞問題,這番話他「連聽都不想聽」,因為經濟好不好與自身的學習、創作無關。這樣的說法是苛責、也是勉勵,「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多吸取養分茁壯。」

     朱銘舉例,時下年輕人、藝術家一窩蜂都在做「裝置藝術」想進軍國際藝術,其實裝置藝術在國外是「過時」的產物,但台灣的年輕人卻拿它當寶,一切都是在模仿、抄襲國外的東西,結果自己珍貴的東方文化卻是學得零零落落,「國內藝術走不出國外」。朱銘指出,國內不論是藝術,甚至是電視劇、電影,都遭到國外產物「攻陷」,最後連引以為傲的「東方感」也消失無蹤影。

     林懷民也表示,大學生常擔憂起薪低,藝術學系學生擔心畢業後找不到出路等,但「路是自己選擇的」。他強調,做藝術工作或其他行業,都是自身的意願,他也以朱銘生長的年代藝術資源貧乏、甚至還是白色恐怖的戒嚴時期,卻無礙朱銘成為國際知名藝術家,鼓勵學子勿因外在紛擾,就對自己失去信心。

     林懷民說,他有位朋友在二次大戰期間身處德國,因發生戰事被迫四處避難,但在陰森的防空洞底下,大夥在討論的,並非是哪裡在派發食物,而是兩星期一次、在地底下所舉辦「地下三重奏」音樂會,雖然所有人飢腸轆轆,聽完音樂後心靈總能十分富足,終究熬過那段歲月。他表示,將眼光轉回台灣,現在雖然藍綠政治惡鬥、經濟也不見好轉,但在惡劣的時期,人民應找到自己心靈上的寄託,而非跟著混亂的社會隨之起舞,「最終美好的事物將會來臨。」

        

          或許在許多年輕學子聽來會覺得「我都快要沒錢活下去了,做什麼藝術呢?難道做作品不花錢不花時間,做了還不一定有人買」,是呢!若是以目前主流的體系下去思考確實是如此,但每個時代都有著每個時代所必須去面對的問題,或許時代與時代之間並沒有辦法去放在同一條線去做一個等值的比較,只能說思考如何生存是人類的天性,但要如何在一個艱難的環境下破釜沉舟的嶄露頭角,想必是正視自己的慾望、勇敢、堅持到最後的那一個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