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9月, 2014

傷痕累累的大自然II



  跨越半個地球,我們看到與黃瑞芳擁有截然不同風格的美國的藝術家Crystal Morey(莫雷),藉由不同系列陶瓷雕塑作品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破壞的心聲。陶瓷本身散發一種沉靜氣息,但易碎的特性需要珍惜、愛護才能長久保存;同樣的,大自然看似永久的資源、堅強的心靈,卻容易因為一點一滴的傷害而離開我們。





  作品主題Remember the Future(記住未來),期望觀眾在欣賞過後能記住過去帶來的現在,而現在正是決定未來,作品靈感來自古老的動物圖騰及古埃及壁畫。這些雕塑的造型耐人尋味,可愛的外貌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像是穿上布偶裝的人類靜坐無聲的抗議,亦像是動物擬人後的面貌,牠們思考,牠們選擇靜靜得訴說著正在發生的故事。

  如圖中最右邊的鹿,雙手環繞的胸前,散發出一種對環境的不信任,與防衛姿態,相信給生長在台灣的我們一記當頭棒喝!幾十年前,台灣曾是鹿之島,在中部、東部的山林中,不時能見到牠們跳躍時優美的身姿,但看中梅花鹿價值的商人卻大量捕殺,漸漸的,梅花鹿離我們而去……




  而這又是誰呢?雪白的身影,失落的表情,莫雷所創作的北極熊似乎在沉思些什麼,家鄉的同伴們現在是不是小心翼翼的站在僅存的浮冰上?想著下一餐得到多遠的地方找尋食物,千萬不要再自相殘殺了。
  我們總是希望能高枕無憂,但……人類啊!我們的自私卻帶給北極熊困擾,也將汙染帶給下一代。




  此外,莫雷在In Our Nature(我們的本性)系列作品,以人騎著動物表現出從前時期的人類與動物共生的平衡,但如今作品中的這些動物都已經滅絕。作品斑驢,有草原騎士之稱,牠們曾是家園的守護者,如忠犬一般,是人類的好朋友,但我們卻辜負了牠們的信任,敵不過肉質鮮美、標本昂貴的誘惑,貪念入侵了腦海,從走向無可挽回的滅絕之路……




  以及Ash Forest(灰森林)系列反映出綠色環境的減少,炎熱的高溫使得許多熱帶地區的森林焚燒、都市的開發伴隨著一顆顆綠樹倒下。愁眉苦臉的人偶頭上所長出的樹木已是代表未來的黑白、陰暗,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



  或許報章雜誌、媒體記者會撰寫各式環境議題,但在繁忙生活底下,大家可能一瞥即忘,相對於藝術作品,可以藉由不同面貌,讓觀賞者各自將心中對於大自然的愛護之心喚醒。
  透過藝術,融入現今社會中,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反思我們想要的未來。





參考資料
http://crystalmorey.com/
http://www.peoplearts.cn/ImgNews/ImgNewsZhongDuan.aspx?newsId=249
http://www.padmag.cn/archives/41333

28 8月, 2014

傷痕累累的大自然I



  曾經綠草如茵的地球,在經歷幾萬年的演變後,綠地已寥寥無幾,四處林立著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廈,我們滿足需求、享受生活,卻一直逃避自然環境已受到嚴重的威脅,傷痕累累,氣溫年年上升,許多動物失去棲息環境而滅絕,我們正一步一步將地球推入無法挽回的深淵。





  台灣藝術家黃瑞芳採取行動藝術,透過強烈的視覺感受將想傳達的理念注入觀眾腦海。如作品-活體生態珊瑚系統中,大水缸就像是地球,因為資源一點一滴的消耗,珊瑚實體逐漸吸取不到養分,最終邁向死亡。

  映照了我們浪費資源的同時,溫室效應伴隨而來,環境破壞、珊瑚白化,我們莫莫忽視,生活一如往常進行,殊不知怒氣持續上升的海水,無聲無息的吞沒了一棟棟房子,最終連101、杜拜塔也難逃魔爪,最終跪膝水中的正是不見棺材不掉淚的人類,這一切彷彿在諷刺著地球的未來。




  黃瑞芳亦透過現今正流行的街頭游擊,以未經允許的方式出現於公共場域,如同街頭藝人散法感染力,或許做法前衛,但能吸引更多民眾的目光。如圖中正吊的北極熊與企鵝,透過強烈的手法暗諷,動物不知道究竟是誰害牠們失去同伴、無家可歸,但牠們知道自己的家、自己的生命正受到威脅。




  黃瑞芳曾說:「我們活在自圓其說的時代,50年後回頭看現在的人類,會發現我們是多麼愚昧,每天都在殺害北極熊與吐瓦魯的海龜,都只是想到自己!」

  不論古今現代,我們都為了自身利益而做了很多傷害大自然的行為,透過藝術,動植物們表達出自己的心聲!因此別再短視眼前美好的明天,是時候正視周遭的環境,療癒傷痕累累的大自然,找回最純真的生態,跟著企鵝COUNT ME IN,算我一份,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你自己。





參考資料
http://artjinwin.blogspot.tw/2010/07/blog-post.html
http://lowestc.blogspot.tw/2012/12/blog-post_5.html


18 8月, 2014

Ronny Engelmann:「我是誰?」





攝影師Ronny Engelmann(羅尼)將超現實的思維融入於自己的攝影作品



  人的眼光就像波動一般,無聲無息卻又能產生影響力。干擾波就像是被投射了懷疑的目光,令人不禁對自我產生疑惑之茫茫然;輻射波就像是一道道銳利又懷有敵意的瞪視,令人不寒而慄無所適從……
  暴露在社會種種檢視的視線下,還能擁有自我,做自己嗎?

  24歲的攝影師Ronny Engelmann(羅尼)來自德國,在2012年發現對攝影的熱情,並且羅尼堅持自己的攝影不該侷限任何流派,世界上有太多事物,而我們應該要看到不同的ㄧ面,他擅用各種不同的拍攝手法,創作雕塑每張照片的腳色,透過作品反映自己內心的想法。

進入羅尼的世界,欣賞令人深思的超現實的圖片,讓你告別被侷限的自己。





  從小我們對於世界的感受都是從眼睛開始,第一眼的感覺常對在內心留下深刻的評斷,我們的對外如此,他人對我們亦是如此。也因此我們容易受到外表所蒙蔽,一昧的接受相信外在環境呈現的景像,失去了思考判斷的能力。





  我們總是悄悄的觀察周遭,擔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害怕自己如果與別人不一樣變會產生隔閡,但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限制住,在那一成不變的方框框舒適圈內,漸漸遺忘自己到底是誰……





  漸漸的,我們被社會綁架洗腦,現實讓我們成為一個不敢出聲,不敢將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訴說出來,強迫壓抑內心的封閉,只為了符合他人心目中的標準,遺失了自在與快樂。





  讓我們閉上眼睛,閉眼可以讓人靜下心沉思,其實每個人都擁有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質,也擁有不同的思維邏輯,因為害怕他人的目光而埋沒自己的能力。





  大膽假設,若我們今天無法透過視覺來面對這個世界,就不必在意他人的目光,能夠將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展現出來,對於社會的印象也將改觀,如同盲人用手去感受世界,讓手成為自己的眼睛,不再錯過許多美好的事物。





  從羅尼的攝影中,你是否接收到他想傳達的訊息?用自己獨特的視野向內探索心靈,向外探索世界,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要當別人眼中的誰,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用堅韌的心開拓自己選擇的路吧!



- 附上藝術家的粉絲專業連結Ronny Engelmann -  photography -





參考資料
http://www.photoone.org/editors-award-honorable/editor-award-honorable-02-march-2013-2120.html/attachment/20-03-2013-photo-by-ronny-engelmann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H2014178.html
http://opus.arting365.com/picture_photo/2014-03-31/1396234920d278100.html



06 8月, 2014

你好,葉片



  被風吹落後的葉片,你會拿來做什麼呢?欣賞散落滿地的惆悵,又或者是拿來曬乾做書籤,但通常會被清潔人員手中的掃把送入垃圾堆……
  別小看不起眼的葉片,葉片也能變成畫布,也能變成傳達意念的媒材,來看看藝術家們是如何與葉片交流吧!



葉片,刺繡

 



  藝術家Hillary Fayl曾於大學時修習過刺繡,因此嘗試使用再生能源及環保材料來進行藝術創作,而葉片就是她所選擇使用的素材。
  葉片本身其實很脆弱,因此會先將葉片添加天然防腐劑做處理,使刺繡過程時不傷害葉片外觀,希拉里為每個葉片搭配不同色彩的線,透過精巧的手工繡上細膩的圖案。




葉片,雕刻



  除了刺繡之外,希拉里亦將葉片進行雕刻,此手法又更勝於紙雕,因為每個葉片都擁有不同葉脈,在刀工部分必須更加注意,才能雕出不同意境的圖案。如左方的鹿兒,右方的鳥兒,當這些在大自然生存的動物在葉片中呈現時,更是象徵一種生命的延續。



葉片,故事


 

  如何在一幅畫中訴說一個故事?馬來西亞藝術家Tang Chiew Ling將葉片帶入畫中,此手法又稱為"Object Art"。 如上圖,由樹上的掉落的葉片反而象徵的土地孕育新生命,不論是樹又或者是一群追風箏的孩子,帶來的意境非常深遠,有種舊的不去新不來,乘載希望繼續走下去的感覺。



葉片,時尚


 
  相信大家都看過時裝雜誌,上頭的模特兒秀出一套套美麗動人的服裝,而藝術家唐突破傳統,利用手繪的人像加上不同大小、色彩的葉片,讓大家彷彿欣賞到一場服裝秀!如已乾枯的葉片也能變成一件咖啡色極富古典氣質的禮服,翠綠的葉子一片一片組成擁有飄逸裙襬的露背禮服,甚至連細微的身形曲線都搭配到恰當好處,煥發出動人的時尚魅力。



葉片,意念

  在這幾類型的葉片藝術中,又屬意念這塊最能引起社會共鳴,此系列作品一樣是由藝術家唐所構思完成,她想傳達「一次又一次的戰爭,帶來的是環境的破壞,以及人類帶面臨飢餓與恐懼」。





  步槍奪走的不僅僅是人類性命,也奪走地球上的綠色資源,而圖中左方透過黑色表現得更貼切,戰爭就像把人類的心渲染成黑色,無止盡的破壞……





  唐同時也運用一些小點心融入畫中,如此圖的糖果訴說戰爭同時也奪走糧食,奪走生活中那繽紛色彩的點點滴滴,若不想看到這一切,就請停止戰爭吧!



葉片,景色


  
  英國藝術家Andy Goldsworthy反對局限風景畫的方形畫框,或公園內、政府機關前裝飾用的戶外雕塑與壁畫,他致力於以自然為工具、材料、主題,用作品表現工業進步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及因果報應,最厲害之處在於安迪從不在作品中運用非自然素材,冰要連接時就用水等待時間冷卻,隨時針對當地情況採取應對。



  除了葉片之外,安迪也運用各式元素創作,如:花、冰、葉、松果、雪、時頭、樹枝、刺等等,通常安迪會拍攝照片或影片做為紀錄,向人們展示自然的偉大力量和人類存在的短暫與渺小。






  另外,上文中曾提及兩種不同的藝術名詞,究竟他們的差別在哪邊呢?


  首先是唐(Tang Chiew Ling)運用的手法-Object Art(物件藝術),將一些物件融入畫中做結合,而元素不侷限種類,像是文中提及的樹葉,甚至棉花、螺絲等等都可以變成一件創作。



  第二種則是安迪(Andy Goldsworthy)運用的Land Art(大地/地景藝術),強調藝術與大自然做結合,在不失大自然原面貌的前提下,賦予環境令一種呈現方式,讓人從中獲得不同感受。


  大家不妨起身從生活中最隨手可得的葉片著手,來嘗試看看手工藝吧!





參考資料
http://www.ku-d.com/2013/12/44381.html
http://flipermag.com/2013/10/11/tang-chiew-ling/
http://wp.kaiak.tw/life-of-simple-and-fun-tang-chiew-ling/
https://labsunion.com/posts/%E8%B7%AF%E9%82%8A%E7%9A%84%E8%91%89%E5%AD%90%E7%AB%9F%E4%B9%9F%E8%83%BD%E8%AE%8A%E8%97%9D%E8%A1%93%E5%93%81%EF%BC%81%EF%BC%9F%E7%B5%90%E5%90%88%E8%A3%81%E7%B8%AB%E8%88%87%E9%9B%95%E5%88%BB%E7%9A%84%E7%B2%BE%E7%B4%B0%E8%97%9D%E8%A1%93%EF%BD%9E
http://site.douban.com/194149/w

30 7月, 2014

MOVING NOTICE



象徵過程,象徵成長
是宇宙淺藏的循環週期


迎向七
代表對未知
代表樸益


炎夏七月
樸益國際擇於十一期極具潛力重劃區擴展規模
新環境  新未來
擴大合作模式 奔馳創新
開拓藝術領域無限延伸可能





28 7月, 2014

另一個視角---變體藝術(Anamorphoses)



  變體藝術一詞聽來深奧難懂,但其實它在生活中無所不在。
  還記得國高中時地理課本常常出現的世界地圖嗎?利用投影的方式將三維球體轉換成二為平面圖,其實這就是變體藝術。

  變體藝術又稱變形藝術,細分為兩種,一是從視覺上的不同角度(Perspective),另一種則是從反射鏡像(Mirror)來表現,原理都是以點面與光的關係衍伸出的手法。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大玩變體藝術吧……




換個角度看世界--- Perspective





  法國街頭塗鴉藝術家ELLA&PITR,在某次創作時,將塗鴉帶入了室內空間,而這些塗鴉其實隱藏了一些秘密,只有在一個特定視角,才能真正看到創作者的真實意圖。






  大家發現了嗎?原來這美麗又浪漫的灑花場景,是藉由一層又一層的樓梯繪製而成,從其他角度可以看見零散的色塊,若想欣賞完整的一幅畫,不妨抬起你的腳,換個角度看看吧!





  從這張繪製過程的紀錄照片也可以得知變體藝術的前置作業其實就是先用膠帶在牆面上貼出作品範圍,但其實要對得精準可真不容易!





  由高空俯視,這是一幅由 繪製於廣場的巨大作品,一個擁有翅膀的男子試圖抓住那飛走的蛙鏡,若從平地看,可能會覺得很普通,但從高空就可以感受到一種震撼!





  此外,變體藝術也能應用在生活當中,透過行車時的特定視角,在斑馬線前可以清楚看到可愛的史努比人物正在行走,藉此可以讓駕駛降低行車速度,也能欣賞到一件有趣的作品。



反射的魔力--- Mirror




  當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幅畫時,一定看不出來這張圖到底想表現什麼,像是照這超音波時的照片,甚至會認為這是一張抽象畫,但透過圓柱狀的鏡面重新欣賞這幅畫時,就會突然恍然大悟,原來畫中還有玄機!





  印度藝術家-維爾迪在此系列作品中,巧妙運用鏡像的技巧,讓鏡子與畫做結合,像是歐巴馬及德蘭修女的畫像等等。
他曾說:“畫了這麼多年,到了我這個年紀,影像的變形投影效果已經可以直接出現在我的腦海裡了,我需要做的只是把它們畫到畫布上而已,一切就是這麼自然。”





  另外,不曉得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在台南海安路上和台鐵沙崙站都有一些有趣的作品,這些都是台南預留給藝術家玩耍的公共藝術空間,透過變體藝術,讓乏味的生活增添許多樂趣。



  若大家也想體驗看看變體藝術,在此介紹給大家一個網站,內有詳細介紹如何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工具產生Mirror的效果。
  網址:http://pansci.tw/archives/48259






參考資料
http://news.eastday.com/w/20110911/u1a6099409.html
http://www.yufulin.net/2010/05/3danamorphosis.html
http://www.mydesy.com/ella-pitr
http://share.youthwant.com.tw/DH2001128.html

13 7月, 2014

尋找迷失的方向-Robert Morris




藝術家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 ) 1931年生於美國堪薩斯城,是一位雕塑、裝置藝術家。作品時常運用空間的變化來強調藝術的可能性,並且激活觀眾帶有表現意味和自我反省意味的感知模式。




   


  如早期作品-身體空間運動那些事兒(Bodyspacemotionthings),在這個行為藝術展裡,參與者應邀對付蹺蹺板、繃緊的繩索以及其他障礙項目,雖然導致一周多時間裡就有23人需要急救,但能與人產生互動及共鳴的作品經過40年再度展出,依舊大受歡迎。






  此外,在2012年時,羅伯特•莫里斯也曾在柏林Sprueth Magers畫廊展出一系列與空間相關作品,他強調了將對藝術的體驗看作是一個過程,以及利用雕塑作品來創造充滿變化、移位以及迷惑的狀態,從而為觀眾提供意想不到並且不斷進化的感知的可能性。




  而最近,羅伯特•莫里斯又將讓群眾有新的體驗……

  你所看過的迷宮是否都是高牆築起?往前望向的是一條岔路,不曉得該選擇哪個方向,不知道出口究竟在哪裡,只能不停的走……,但當潔淨透明的玻璃迷宮呈現在眼前時,卻又是一項新的挑戰。

  藝術家羅伯特•莫里斯設計了玻璃雕刻作品玻璃迷宮(Glass Labyrinth),它代表著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25周年的紀念作品,邊長為62英尺的等邊三角形,高度為7英尺,重達近100萬英鎊。

  看似簡單的三角形結構,其實是需要一群龐大的團隊合作才能達到所有的巧思實現。






  玻璃迷宮的出口與入口都僅有一個,從入口進入後,透過玻璃可以看到環繞於迷宮四周的綠樹草叢就是一幅360度的環景,讓人摸不清方向,在不停的前進及轉彎下,將被這場景及等邊三角形給迷惑。

  由上方俯視玻璃迷宮,可以清楚看見路線,但當陽光照射下來時,每片玻璃隨著光的角度投射出光影,形成萬花筒的交疊效果,且隨著時間的變化,影子隨之改變方向,摸清楚方向的同時,卻有同時可能迷失方向。






  不論是在迷宮內或迷宮外的群眾,彼此都產生了一種互動,透明的玻璃讓外頭的群眾也能欣賞此裝置迷惑迷宮內群眾的魅力,Robert Morris 預計將此裝置藝術擺設6個月,讓更多的民眾可以到此感受玻璃迷宮的魅力。

  博物館也表示:「玻璃迷宮向世人敘說著現代建築和設計的語言——流線型,動感,透明和優雅。」

  透明的玻璃不僅能運用在杯子、窗戶,甚至可以製作成一個迷宮,藝術家Robert Morris讓我們了解到裝置藝術的可能性及互動性。
  透明的迷宮反而更難走出去,看得越清,可能也越迷網。





玻璃博物館-黃金隧道


  若無法前往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體驗玻璃迷宮,也別忘了在台灣彰化鹿港的玻璃博物館,亦有利用玻璃打造的黃金隧道,運用玻璃及LED燈照射再搭配音效,呈現出懸空的視覺感受,讓人在前進時無時不刻摸著玻璃,以免迷失方向,彷彿進入一個虛幻的秘境。





參考資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199546.htm
http://flipermag.com/2014/06/05/maze/
http://www.walkarc.com/creative/bo-li-mi-gong.html
http://www.architbang.com/project/view/p/5793






24 6月, 2014

藝術家Beccy ridsdel巧手操刀-陶瓷外科手術



藝術家Beccy Ridsdel 正在進行陶瓷外科手術



  潔淨的白色總讓人聯想到醫生的白袍,而想到醫生腦海盡是浮出那銀白色令人畏懼的手術工具。


  一位來自英國的藝術家Beccy ridsdel對系列陶瓷器皿進行的一場外科手術,窺探暗藏於陶瓷內部的世界。


  手術中暗藏的風險就如同將陶瓷品切開時,稍不注意即會損毀到那亮麗的外表,因此Beccy ridsdel在每個環節都非常小心細膩的去進行手術,每一刀、每個細節都是不容小覷。







  手術刀掀開白色盤子的外皮,聶子輕輕將那輕薄的外皮順著曲線垂放,沒有鮮紅的鮮血流出,映入眼簾的是精緻的花紋圖案,尚未綻放的花苞與盛開的花蕊形成對比,呈現出盤子的內在美與外在美,並且花朵們由不一樣的色彩與樣式組成,不同色彩可以帶給人不一樣的情境,而不同的品種可以傳達不一樣的情感






     從側面來看,這一層層堆疊起來的盤子與其花紋,就像肉體中的細胞壁,精緻又細膩,有種百花齊放的熱鬧,由此可以看出Beccy ridsdel的巧思




 



  若將茶杯比喻作一個人,那麼把手就如同一個人的手腳,而每個器官內都有著一條條的血管遍佈,緊緊相連著彼此,當Beccy ridsdel將手把與茶杯主體分離時,才能看到那一株株盛開的花朵象徵著血液,在花朵的綻放的同時也帶來了生命力。







  藝術家Beccy ridsdel在這系列作品以高雅的白色為基礎,在上方呈現出物體的外觀與內在,打破人們對於陶瓷的既定印象,千萬別說陶瓷不能彎曲、不能有裂痕,透過一場手術也傳達了我們在看任何事物不能以一個角度去觀看,要洞悉每個層面,才能看到其中的內在美。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art.tv/picture/10301.shtml
http://www.yorkopenstudios.co.uk/artist/Beccy-Rids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