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12月, 2012

牆上的報導者 – 塗鴉客Candy Bird


近一年來,台北各地陸續出現許多黃色的大頭人塗鴉;從街頭到藝文空間,從廢墟到咖啡廳,從戰場到展場…這些大頭人多半面無表情,似生物也似機械,以各類隱喻而諷刺的方式,在不同的牆面上呼喚著眾人的目光。這些塗鴉多半意有所指,有些像在諷刺被工作所異化的上班族,有些則在諷刺土地商品化、都更、環境污染等議題。它們總是以既突兀又和諧的方式,與街頭的風景共生共存。

當然,誰有沒有活在牆上,誰又有沒有向哪些B大師致敬,作品又到底有沒有反思全球化後殖民新自由資本主義之類的,完全不是我嘴裡這些牙能評論的。光論作品本身,我不知道它們與其他類型的塗鴉相較之下,到底算不算得上特別,但我能注意到的是,這些注定要與空間共存,壽命也經常相當短暫的「作品」們,近來也開始出現在一些與土地、迫遷有關的場景之中,與底層弱勢者相伴(而且很可能是一起走完最後一程)。塗鴉客Candy Bird說,他希望自己的塗鴉能出現在「對」的地方,並且喚起人們對生活的不同想像,也能一起思考傳達社會議題的不同方式。


新店十四張,2011/12/31。現在這裡已被夷為平地,成了捷運還狀線機廠用地。
Candy Bird說,這個被稱為「玉子燒」的作品,是他在十四張居民遭強拆後三週塗的。
這個身上綁著鈔票,正準備被兩隻不知名的手給吃掉的黃色大頭人,總計活了約三個月時間。



Candy Bird的作品,靜靜地躺在新店十四張的斷垣殘壁中。(2012/01


Candy Bird結合現場環境與塗鴉的作品。(圖:Candy Bird提供)



除了塗鴉之外,Candy Bird偶爾也畫一些平面作品。這是他在「MAKIYO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時,
從友寄隆輝毆打計程車司機出發,進而探討媒體亂象的畫作。(圖:Candy Bird提供)



Candy Bird結合紙箱與塗鴉的作品。雖然收入不多,但Candy Bird為了創作以及對社會議題的認同,
經常免費為展演創作,例如圖中這幅為城市游牧影展而繪的大型塗鴉,他自己就是分文不取,
只為讓更多人接收到「反強拆迫遷」、「反土地商品化」的訊息。



2012/03/26,士林王家遭強拆前兩天,Candy Bird正在王家外牆上重現「玉子燒」塗鴉作品。
後來這幅塗鴉作品,在3/28下午時,連同士林王家一起遭怪手強拆摧毀。



士林王家被拆後,Candy Bird仍持續尋找廢墟,創作與「反迫遷強拆」相關的塗鴉作品。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刺激別人對社會、生活有不同的想法。

07 12月, 2012

英國多地變賣公共藝術品!!!為了生活?還是敗家?

         

        近日最火紅的討論的“清大高材生對教育部長沒禮貌”事件,因為很多的因素,讓這一場原先良性的雙向溝通失焦了。其實這只是一位學子,對於當今的教育問題提出的疑問與訴求,或許語氣或評斷過於激烈,但對於社會的關心是無庸置疑的。理性的雙向溝通,理解雙方的立場,提出中庸的解決之道,大家都是關心社會的人,別因為非理性的情緒,讓這個社會失去有形或無形的重要資產。






           日前,倫敦自治鎮陶爾哈姆萊茨區的區長拉弗•拉赫曼決定出售當地一件有名的公共藝術品——《穿褶皺裙的女人坐像》。這一計劃遭到英國知名導演丹尼•鮑爾及諸多藝術專家的指責,並引發對英國多地變賣公共藝術品的廣泛討論。


            貝夫諾格林和波區的工黨議員諾莎納拉·阿裏說,短短幾天內,反對出售雕像的請願者已超過1500人,而拉赫曼卻對此坐視不理。作為陶爾哈姆萊茨區的居民,執導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丹尼·博伊爾導演也反對出售決定。“藝術的價值被貨幣玷污了。”他說,“亨利·摩爾的這座雕塑‘秒殺’了人們心中對倫敦最貧窮市鎮之一陶爾哈姆萊茨區的所有偏見,僅憑這一條,其對每位當地居民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其實,在英國各地市日趨蔓延的公共藝術品變賣“浪潮”一直為藝術界人士批為“敗家”之舉。去年,波爾頓議會賣掉了包括畢加索的兩幅版畫、約翰·艾弗雷特·米萊的一幅油畫在內的7件藝術品;格洛斯特市議會也計劃出售價值38.1萬英鎊的14件作品;同年,紐卡斯爾市議會拿出價值27萬英鎊的公共藝術品在易趣上出售;萊斯特郡市議會也憑藉銷售一些藝術品收藏而獲得超過16萬英鎊的金錢。


  
          公共紀念物和雕塑協會創始人、副會長伊恩·雷斯擔心,地方這種變賣公共雕塑資產的行為會一發而不可收。“許多公共雕塑根本就沒有列入國家審計公共藝術品制度,也沒有進入風險評估列表。”他說,室內藝術、私人花園和戰爭紀念館裏的藝術品可能會被審核,但是從沒有人對戶外藝術負責。


  
         英國公共遺產保護機構非常認可公共藝術審計制度。在20世紀時,這項制度曾避免了卡姆登議會出售一尊巨大的愛德華多·保羅齊的青銅雕像。當時,社會敦促卡姆登議會立即採取行動,確保這件重要的現代雕塑作品能夠為公眾所見。


  
        據英國公共遺產保護機構統計,包括戰爭紀念館在內的1萬件公共雕塑作品中,只有不到15%包含在他們的建築物登記冊上。倫敦大學金斯密斯學院公共藝術教授安德魯·舒本說:“目前的狀況是,大量的類似作品被稱為‘孤兒’,即沒有人知道它們是什麼或誰擁有它們。”他說,議會通常不知道在他們的轄區內究竟有什麼藝術作品。因此,審計最終顯示的是在這個國家有多少沒人愛、沒人管、未清洗的公共藝術作品。雷斯建議,應建立一個完善的公共藝術品列表,詳細介紹地方政府所擁有的每一件藝術品。他說:“我們呼籲地方當局對當地的公共藝術作品進行統計並把結果放到網路上。納稅人有權獲知他們擁有哪些藝術品並看到公開的記錄。”


  
       儘管反對聲連連,地方政府分管文化、旅遊和體育事務的負責人仍堅持“變賣有理”。她說:“市政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資金削減,不得不做出非常艱難的決定,因為我們得繼續提供重要的服務,如照顧老人、保護兒童、市政建設等。”“當然,在出售藝術品時,當局會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意見,公開探討所有的可能性,試圖找到一個最適合當下情況的解決方案。”